读《双子座》有感
陶芃君
看了张贤春老师写的佳作《双子座》的封面,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有可能和星座有关。双子座以机智敏捷、适应力强著称,善于沟通且喜欢忙碌与变化。他们通常主动活泼,具备写作和语言才能,但双重性格可能导致缺乏耐性,有时表现出狡猾或不安分的特点。
封面是一棵银杏树孤零零地站在大山的前面,两块白色的大石头把银杏树包围在中间,一个老人杵着拐杖站在弯弯曲曲的路中间,远处的山起起伏伏,一轮红日慢慢地夕下。老人看着远方似乎对现在的自己在做思考与规划,他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希望。
张贤春1963年生,和我爸爸妈妈同龄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在《民族文学》《杂文月刊》《南方周末》等报刊发表小说,杂文,散文若干。著有长篇小说《鸡往后刨》《神兵》等作品集八部。
《双子座》是一部反映贵州乌江边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。农耕时代最后和最真实的守望者,最能表达作者和作品的独特风格。
张贤春老师的小说可以说书中的人物,事件等是和农耕生活融为一体的。
书中描写的生活有浓郁的地方色彩,也有着那个时代所有地方的普遍特征。
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从20世纪30年代出生到21世纪20年代去世所经历的百年变化。主人公前半生基本上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,但从后半生开始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渐渐代替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。
年轻人满怀希望投身于新时代,老年人失去了自己的时代,却又无法融入新时代,从而成为被嫌弃的多余人。
什么是作品的渗透效应?首先,是作品内容对读者的生活经历和记忆的渗透。
其次,是作者情感对作品的渗透,再通过作品向读者渗透。
我开始阅读时,阅读体会并不明显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感觉记忆深刻,收获颇丰。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就像种子一样,慢慢地开始发芽、生长,时不时地拨动着我的心弦。
《双子座》一书里,主人公从出生到死亡,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,作者在描写这些苦难时,将自己的感情和主人公的感受高度地融为一体。
像对小孩因天花死亡的描写,客观、具体和传神里带着满不在乎的刺骨寒意。我读完感觉到世事无常,我们应该对生命和人生产生敬畏,并且我也很同情这个小孩。
张贤春老师只是真实地描述并还原苦难,并没有给苦难的人同情。
总之,我认为真正经历苦难的人是不需要别人同情的。任何人的同情在他们心酸,无助中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。
书评作者陶芃君90后,云南昆明人。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。湖南网络作协会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