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星宿划分。它包括东方苍龙七宿、西方白虎七宿、南方朱雀七宿和北方玄武七宿,共二十八宿,其中的动物形象称为四象。
二十八宿最早记载于夏商时代,后在春秋、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,是古人用作观测日、月、五星运行坐标的二十八组恒星。
注意哦,二十八宿都是恒星!
为什么以恒星作为观测背景呢?这是因为恒星之间的位置是恒定不变的,用它们作标志,便于分析说明五星日月运行到达的位置。
这里有两个成语,可以帮助宝宝们加深理解。
月离于毕(是不是浪漫又动听?)
此成语的意思是,月亮进入二十八宿之一的毕宿。
月离于毕说明了什么?古人经过长期观测总结出,这种天象是要下雨了。
荧惑守心(有点神秘莫测的样子)
此成语的意思是,火星处于心宿。
荧惑守心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。
宋景公三十七年,楚惠王灭陈国,同时火星侵入宋国对应的心宿星区,引起景公忧虑。
司星子韦提议将灾祸转移至相国、百姓或年成上,但景公均坚决反对,认为这样做有违国君之德。
子韦赞叹景公的德行,认为其言辞能感动天道。众人观测后,发现火星果然移动了三度。(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)
此外,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有两句著名的诗,“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”意思是,月儿从东山升起,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。
二十八宿的命名多与传说或自然现象有关,如角宿(角像龙角)、尾宿(龙尾)。
现代星座是将天空划分为不同区域,并用名字来标识的方式,比如天猫座,就是以其最亮的星星“天猫星”来命名的。
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,起源于上古时代。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观测、宗教仪式,还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元素。
现代星座起源于古代天文学,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,被现代天文学家精细地划分为88个区域。
虽然二十八宿和现代星座都是人们观测天象的产物,但二十八宿在古代是观测天象、制定历法的重要依据,而现代星座则更多地被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和占星术等领域。
“七政”在古代天文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,它关乎天体运行以及它们对人间事务的影响。什么是七政?
简单来说,七政指的就是日、月以及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这五大行星。这一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天文学,体现了古人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深入观察和理解。
七政的运行不仅关乎天地间的和谐与秩序,还被认为是影响人间吉凶祸福的重要因素,因此常被用于占卜和命理推测。
不仅如此,古人还通过观察七政的变化来制定农事历法,指导农业生产。
例如,木星的公转周期为十二年,人们常用木星来纪年;火星的公转一周天为687天,古人在推命时以两年运行一周天来计算;土星的公转周期则长达约29年半;而金星的运行周期则约为225日。
相比之下,日月的运行周期就更为人们所熟知了,分别为一天和一月。
七政的运行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精神,还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,从占卜命理到农业生产,都留下了它的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