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千多年前苏轼苏东坡看到韩愈写的《三星行》他说:“退之诗云:‘我生之辰,月宿南斗。’乃知退之磨蝎(摩羯)为身宫,而仆乃以磨蝎(摩羯)为命,平生多得谤誉,殆是同病也。”古人将黄道划分为十二段,每段对应一个星座形象。十二星座依次为白羊、金牛、双子、巨蟹、狮子、室女(处女)、天秤、天蝎、人马(射手)、摩羯、宝瓶(水瓶)、双鱼。
前言千百年来,星座文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厚的根基,现在的年轻人谈及星座时,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的十二星座。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古代也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星座体系。他们已经研究的很透彻这不禁让我感叹,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对天文与命理的探索,早已超越了我们的想象。
让我们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。虽然现代主流观点认为黄道12宫源自巴比伦,后传至古希腊、古埃及,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,但这种说法实际上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。事实上,黄道12宫的根源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天文观测和占星文化中。
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法类于地。天则有日月,地则有阴阳。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。天则有列宿,地则有州域。 三光者,阴阳之精,气本在地,而圣人统理之。——《史记·天官书》
我们明白一个概念,那就是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所说的“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”。这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一种基本认知。古人认为,天空中的星辰与地上的五行相互对应,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统一。
在这个基础上,古代中国将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。每一宿都有其独特的象征和寓意(大家可以自行查阅资料详细了解),代表着不同的星官和星神。这些星宿不仅为古人提供了观测天文现象的依据,更成为了他们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、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。
在这二十八宿之中,与西方十二星座相对应的,黄道十二宫,又称十二星次或十二次,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用于描述太阳在黄道带上的位置。而12星座则是西方占星学中的概念,两者在名称和符号上有所对应,但起源和文化背景却不同。
这十二次,是中国古代对黄道带附近天区的一种划分方式,将黄道带分为十二个等分,每个等分称为一个“次”。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方位和时节,与西方十二星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具体来说,这十二次的名称依次是:星纪、玄枵、娵訾、降娄、大梁、实沈、鹑首、鹑火、鹑尾、寿星、大火、析木。这些名称的命名,往往与古代的观测实践和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。例如,“星纪”一词,可能与古代对木星运动的观测有关,因为木星在古代被称为“岁星”,其运行周期约为十二年,与十二次的数量相吻合。
这十二次也与地上的节气和方位相对应。例如,“星纪”对应着冬至时节和北方方位,“大火”对应着夏至时节和南方方位。这种对应关系,不仅为古人提供了观测天文现象和气候变化的依据,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和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解释。
与西方十二星座相比,中国古代的十二次虽然在名称和象征意义上有所不同,但它们在功能和应用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。例如,它们都被用来描述天空中的星群和位置关系,都与人的性格和命运有着一定的关联。同时,它们也都被视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,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。
中国古代的星座划分和命名方式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解释能力,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趣味。例如,“十二次”的命名方式,既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精准观测和分类能力,也蕴含了他们对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的敬畏和尊重之情。同时,“三垣二十八宿”的划分方式,也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结构的独特理解和想象能力。
星纪,其处中国之东南,颛顼之所建,苍帝所舍。其分野,自岷山,北抵衡山。其为人也,大而多眉,好风气,有所怒而不言。其立春、雨水、惊蛰三月,生气方盛,阳气发泄,句者毕出,萌者尽达,不可以内。其分野,曰扬州。——《史记·天官书》
中国古代的星座体系不仅仅是对天文现象的描述,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星纪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不仅代表了天空中的一个特定位置,更与古代中国的地理、历史、神话和人物紧密相连。
根据《史记·天官书》的描述,星纪位于中国之东南,与古代帝王颛顼的统治区域相对应,同时也与神话中的苍帝有关联。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与地理、历史、神话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。古人认为,星纪星座的变化与人间的吉凶祸福密切相关。通过观察星纪星座的变化,古人可以预测天气、农时等自然现象,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。星纪星座也象征着一种特定的性格特点和人文精神,如“大而多眉,好风气,有所怒而不言”,这些特点反映了古人对人性、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。
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星座体系之一。它包括了分布在黄道和白道附近的28个星区,每个星区包含若干颗恒星,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和现象。古人将二十八宿与四季、五行、八卦等相联系,形成了丰富的象征和寓意。例如,东方七宿被称为“青龙”,代表春季和木属性,象征着生机和成长;南方七宿被称为“朱雀”,代表夏季和火属性,象征着热情和活力;西方七宿被称为“白虎”,代表秋季和金属性,象征着收获和变革;北方七宿被称为“玄武”,代表冬季和水属性,象征着冷静和沉思。
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星座体系,如三垣、四象等。这些星座体系都与天文历法紧密相连,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古人通过观察星座的变化来预测天气、农时、吉凶等,为农业生产、军事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。
中国古代的星座体系是一种融合了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神话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体系。星纪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不仅具有天文学上的意义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通过对星纪等星座的研究和解读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,也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星象指引——古人玩透“十二星座”我生之辰,月宿南斗。牛奋其角,箕张其口。牛不见服箱,斗不挹酒浆。箕独有神灵,无时停簸扬。——韩愈《三星行》
在众多星座中,摩羯座因其特有的性格特征,如坚韧不拔、勤奋努力等,被赋予了“劳碌命”、“命运多舛”等标签。韩愈说我生之辰,月宿南斗。牛奋其角,箕张其口。牛不见服箱,斗不挹酒浆。箕独有神灵,无时停簸扬。韩愈此言意指:吾之降生,恰逢月挂斗宿,与之邂逅。彼时牵牛星角高耸,箕星则张口如盆。然,不见牵牛牵车行,亦不见斗星挹酒来。唯箕宿独显神力,致使我一生波折。韩愈的星座究竟是否为摩羯呢?韩愈生辰之时,月亮位于斗宿,而在唐宋时期的二十八宿体系中,斗宿恰与黄道十二宫的摩羯宫相契合。月亮所居之宫,即为月亮星座,由此推断,韩愈确为货真价实的摩羯座之人。
而在宋朝的文人中,身为摩羯座的苏东坡绝对是摩羯座“原罪”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,他常常自叹官运不济。直到他读到韩愈的文章,韩愈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命运多舛,都归因于自己是摩羯座。苏东坡深受启发,认为同为摩羯座的自己,也必然受到星座的影响,他还将这种见解应用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马孟德身上,认为马孟德之所以穷困潦倒,也是因为摩羯座的影响。
元代诗人尹延高就曾在诗中写道:“凄苦一生魔蝎命,凄凉,千古累阳坟。”表达了对摩羯座命运的同情和感慨。而文天祥、李鸿章、曾国藩等历史名人,也对苏轼的见解表示了认同。
中国古代十二星座在文化、思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意义。古人通过观察星象,探寻宇宙间的奥秘,将星座与天地、阴阳、五行等哲学思想相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。中国古代十二星座体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,它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认知,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。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一古老星象文化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,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。
古韵流转千年间,星辰变幻映眼前
十二星座非今有,老祖智慧已通天
网名独步网络间,狗狗笔下尽展颜